摘要:中国古代传说中有一种可怕习俗,那就是瓦罐坟。所谓瓦罐坟,就是孝子要把年满60岁的父母安置在村外的预先建好的瓦罐坟中,每天送一次饭并加上一块砖,待360天后砖把坟的窗口堵死了就算安葬了父母。在他们看来,人到了一定的岁数就要离开人群自愿去死。对...
中国古代传说中有一种可怕习俗,那就是瓦罐坟。所谓瓦罐坟,就是孝子要把年满60岁的父母安置在村外的预先建好的瓦罐坟中,每天送一次饭并加上一块砖,待360天后砖把坟的窗口堵死了就算安葬了父母。在他们看来,人到了一定的岁数就要离开人群自愿去死。
对于这种有违中国古典孝道的传闻,一直没有证据予以证明。但随着考古发现的不断进展,学者们发现这种瓦罐坟确实存在。而在当地人口中,这种坟墓被称为寄死窑。
2011年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刘守华曾到武当山下官山镇吕家河村进行田野考察,而在这座小村中,就分布着20多个寄死窑。
经过长途跋涉,刘守华一行终于到达一处寄死窑,发现这座窑洞被凿得方方正正,高约 80 厘米 , 深约 2 米 ,底部和石壁都很平整 , 刚好躺下一个人。据当地人说,这种寄死窑也被称为“自死窑”。古代时,老人只要年满60岁,就会被送到这里。儿女会为他们送饭,但送一次就要送一餐就砌一层砖然后将之活活饿死。数日后,儿女们就会拆掉砖墙,将父母的尸体从窑洞中搬出,然而再进行第二次葬礼。
据当地人传说,这种可怕习俗源自于一个名为古麋国的古国,而这个国家也称为庸国,是一个半蛮族国家。据说直到唐朝,这个习俗仍广泛存在。到了唐朝时,武则天将太子李显贬到此地,是为庐陵王。而李显不顾自己身处囹圄,仍奋力拯救当地老人,最终大体上废止了这个可怕的习俗。但即便如此,这种习俗仍未斩草除根,仍时有发生,甚至到了民国仍有发生。
武汉大学宫哲兵教授曾访问过一个名叫袁光辉的老人。他透露,这种寄死窑不仅杀害老人,有时还会伤害年轻人,而他的姐姐就成为了受害者。他说:
“我父亲叫袁文章 ,他要活着就 101岁了 ,我姐姐要活着就80岁了。父亲心狠,而且见不得女儿。我姐十几岁时被送进己死窑里,饿了几天 ,又拉肚子,死了。这件事是母亲告诉我的 ,她当时不赞成 ,但没有办法,偷偷给姐姐送过几天饭。”
看到这里,笔者浑身发冷,我实在无法想象,在如此讲究家庭和谐,推崇孝悌之道的中国,竟有如此可怕的习俗。要知道,在中国古代,不孝乃是重罪,是十恶之一。所谓寄死窑,其实就是谋杀父母,而在当时,这可是足以判处枭首、凌迟的重罪。然而,这样的事情却实实在在地在中华大地上发生了。
那么寄死窑到底是如何出现的呢?实际答案很简单。在古代,各种物资皆很匮乏。由于医疗条件和营养条件的限制,当时人过了60岁后,便基本失去了劳动力,成为“只吃不作”之人。对于家庭来说,老人完全成了累赘和负资产。到了灾年或兵荒马乱之年,老人的地位便更不容乐观。实际上,寄死窑也是无奈之举。人非草木,如果不是为了生存,谁会狠心杀害自己爹娘呢?
为了阻止民间“贱老”“弃老”甚至“害老”的习俗,古代政府实际也下足了功夫。一方面,政府会定期给高龄老人送肉、送钱、免除其家人的徭役;另一方面,政府还会赐予他们“鸠杖”,而这种手杖直接代表着皇权,即使不小心损毁,也足以判定死罪。
然而即便如此,“厌老”之俗仍在中国大地上流传不息。归根结底,都是因为贫穷和匮乏。武当山地区,古称房陵,乃是老少边穷之地,自古以来就是流放犯人的地方。在这种穷苦地区,很多家庭根本无法赡养老人,因此只好让他们自生自灭。
除了房陵地区以外,古代敦煌地区似乎也流传着这样的习俗。在敦煌莫高窟的一处壁画上,有学者发现一处诡异的画面:一群年轻男女,哭哭啼啼地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送入一处瓦罐形的坟墓之中。很显然,这些男女均为老人的儿女和孙子,否则为何还有一个童子痛哭着伏在地上呢?而老人最终的结局,自然也是饿死。
在敦煌壁画中,还有其他38幅“老人入墓”图。而这也说明在河西走廊地区,这种“活葬”习俗也广泛的存在。
在正史没有记载的地方,实际还存在如此之多的“弃老”恶俗。时过境迁,到了21世纪,这种恶俗竟然又再一次上演,这着实令人扼腕叹息。而这也说明,匮乏和贫穷在如今农村仍广泛存在,没有退休金、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人,仍是家人的负担,很多都受尽白眼、饱受虐待。而这也是农村老人自杀率高企的原因。在笔者看来,对于老人的尊敬和保护,不能完全依靠道德,更要依靠制度和法律。将农村老人纳入医保体系,已经刻不容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