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易

欧易(OKX)

国内用户最喜爱的合约交易所

火币

火币(HTX )

全球知名的比特币交易所

币安

币安(Binance)

全球用户最多的交易所

胜一公谱序与谱系(湖北鄂州董氏谱)分析探讨

2023-01-31 23:38:04 1453

摘要:族谱与地方史研究胜一公谱序与谱系(湖北鄂州董氏谱)分析探讨广西 贺州 董全吉湖北大冶小狮桥为胜公之长子理寿居住地,胜公次子道寿迁居栗家湾。依据谱序整理发现,胜公后裔修谱为:第一次修谱是乾隆四十九年(1784)仅仅是理寿公后裔修谱,道寿公后裔...

族谱与地方史研究


胜一公谱序与谱系(湖北鄂州董氏谱)分析探讨

广西 贺州 董全吉

湖北大冶小狮桥为胜公之长子理寿居住地,胜公次子道寿迁居栗家湾。依据谱序整理发现,胜公后裔修谱为:第一次修谱是乾隆四十九年(1784)仅仅是理寿公后裔修谱,道寿公后裔仅仅保留一些手录的墨谱;第二次修谱在道光十六年岁次丙申(1836),胜公后裔共修谱“合辑大成”;第三次修谱在同治丙寅年(1866);第四次修谱在光绪己丑年(1889);第五次修谱在宣统庚戌年(1910);第六次修谱在民国壬申年(1932);第七次修谱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十年(1989年董志龙作序,见鄂州谱卷二P1)作序辛未年(1991年,见卷二P24)刊印;第八次修谱在2013年。

我在2021年11月2日从鄂州宗亲带来的新谱中发现,刊印中标示“公元二〇一三年七修”,卷二谱序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十年(1989年)胜一公二十三世嗣孙志龙敬撰《首届连宗谱序》。从鄂州这刊印的七修谱发现,历次修谱谱序比较少,仅有道光十六年岁次丙申谱序十七世孙生员子怀敬撰的两篇《董氏宗谱序》(民国二十一年壬申重刊);同治五年岁官丙寅阖族局首同考十八世嗣孙上庠生应运敬撰《董氏历朝源流考》;(光绪己丑年)合族局首敬撰《董氏三次续修宗谱叙》(民国二十一年壬申重刊);宣统二年庚戌二十世嗣孙蓝翎五品衔补用府经历优增贡生尧封昆瀛薰沐谨撰《董氏四次续修宗谱序》;宣统二年庚戌二十一世孙附学生员派名灿册名文昶薰沐敬撰《董氏续修族谱序》;民国二十一年壬申合刊二十世嗣孙省师范毕业生绵荣册名焕章号耀廷撰《董氏五次续修宗谱序》。至于“七修”是否以合修为始,不在本文研究范围。

一、族谱历数俗儒攀援附会

攀缘指援引他物而上,攀拉援引,比喻投靠有钱有势的人往上爬也指植物蔓延地生长。有趋炎附势、攀高枝等。附会把不相关联的事物牵拉在一起,混为一谈。

道光十六年(1836)《董氏宗谱序》开宗明义直言:“谱何为而作乎,所以序昭穆饬伦,纪俾亲疏 ,联为一本。远近贯若垂星,虽世远年湮,子孙得以由仁率亲,由义率祖而已。独怪俗儒往往攀援贤达,附会簪缨,以光家乘。不知无实逐华,无以对先人。于地下亦何以昭信于来兹乎?我董氏系出太原,历汉唐晋宋元明来,醇儒名宦不可胜数!惟胜一公,自江右迁楚冶邑,卜居宋皇堡高峰山下,乃肇基之始也!”。

为何在胜一公后裔第一次由理寿、道寿两公后裔修谱就大斥俗儒攀缘附会呢? 答案就在谱序记载的修谱的过程中:


独怪俗儒往往攀援贤达,附会簪缨,以光家乘。不知无实逐华,无以对先人。于地下亦何以昭信于来兹乎?”(见道光十六年《董氏宗谱序》)

“乾隆甲辰岁,硚分修支谱,诸长老恐其攀援附会荒唐难稽,以由右江远迁冶邑卜居高峰之胜一公为始祖。”(见同治五年《董氏历朝源流考》);

“而前辈独以前明胜公迁楚之冶邑为始祖者,盖亦经兵灾,而后荒唐无考。直不敢攀援华膴,附会名流,徒事铺张,以欺我先人耳夫。” 从论及之前修谱“同治丙寅岁,又从而续修之,……今椒洐瓜绵……”,(则此谱修于光绪己丑年。见:合族局首敬撰《董氏三次续修宗谱叙》,民国二十一年壬申重刊)



“豢龙氏族,原本本继继绳绳,保世滋大,绵延弗坠。目不致如曹瞒渎夏侯之裔【注解:《三国志》的裴松之注中援引吴人作《曹瞒传》就揭了点曹氏他们根本就不姓曹!曹操的爷爷是个宦官,为了传宗接代,从夏侯家过继了个孩子改姓曹,这就是曹操之父曹嵩!以曹氏冒认祖宗、伪造族谱、冒嫡嫁接直系后裔等。三国曹魏就曾三换祖宗。三国时的曹魏皇族自认是汉相曹参的后代,这在《三国志》里有明确的交待。但曹参又是谁的后代?也就是他们的远祖是谁,却更换再三。】;郭崇韬拜令公之墓也。【注解“崇韬拜墓,贻笑千秋。不附梁公,流馨百世”:后唐名将、谋臣郭崇韬标榜“祖德”,攀附“名流”;相反狄青是宋代名将,并不为改换门庭而冒认祖宗。】……我祖胜公由豫章迁居楚北,携有祖居前十代笔录世系,亦半属荒唐无稽。前辈先君子,遂以胜公始迁楚铁冶之祖为始祖。”(见宣统二年《董氏续修宗谱序》)。


如世之修谱者,每好攀援贵显与夫硕彦名流以为荣?彼灌孟以张而冒灌【注解:灌孟,灌夫的父亲,原名张孟,曾经做过颍阴侯灌婴的家臣,受到灌婴的宠信,便推荐他,官至二千石级,并赐姓灌,为灌孟。】;卫青以郑而冒卫郑【注解:《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大将军卫青者,平阳人也。其父郑季,为吏,给事平阳侯家,与侯妾卫媪通,生青。青同母兄卫长子,而姊卫子夫自平阳公主家得幸天子,故冒姓为卫氏。】,注复以鱼而肴郑,则渎祖诬宗甚矣?盖远而涉诬,不若近而确实也。是以苏氏不眉州长史;黄氏不补七世遗失;韦氏不求太尉孟!以上者皆能严渎宗诬祖之防也!我族自胜一公由江右迁居鄂冶,生子二:长理寿、次道寿。自明末迄今清初,未修族谱。至乾隆四十九年理公嗣孙创修支谱,道公嗣孙未得同治。道光丙申年,二分始合续修。……胜公为始祖,虽先人手录墨谱,载有胜公以前十代,其於配氏庐墓官职,注解祥明。族中有欲登之简端者,特因其以仲舒为十世叔祖,不能无疑焉。盖仲舒为汉景帝博士后为江都相,胜公世之相后也!千有馀岁,今以仲舒为胜公叔父?其有巫可知也!若妄为付梓,是涉渎宗巫祖之罪也,岂可哉?”(见民国二十一年壬申合刊二十世嗣孙省师范毕业生绵荣册名焕章号耀廷撰《董氏五次续修宗谱序》)


二、“荒唐无考,直不敢攀援华膴,附会名流,徒事铺张,以欺我先人耳夫”

民国前的历次修谱,为何乾隆、同治、光绪、宣统期间的多次修谱,也就是从第一次修谱开始,几乎每次都以“荒唐无考。直不敢攀援华膴,附会名流,徒事铺张,以欺我先人耳夫”。源于“祖胜公由豫章迁居楚北,携有祖居前十代笔录世系?”。

是真的是胜公携有,还是俗儒攀缘附会或是谱匠所为?从谱序字里行间,以俗儒,当然没有否定谱匠,以俗儒更为文雅一些。也证明每次修谱,有一些人拿出“十代笔录”说事,遭到合族的断然否定!且告诫“目不致如曹瞒渎夏侯之裔、郭崇韬拜令公之墓也。”,不要攀援贵显与夫硕彦名流以为荣?

那么,此世系是什么?我采信仁公长子从胜、次子得胜的世系,其余我认为如上文所述“荒唐无考。攀援华膴,附会名流,欺先人耳”。

见同治五年岁官丙寅阖族局首同考十八世嗣孙上庠生应运敬撰《董氏历朝源流考》:“……吾族先型有手录墨谱,在胜一公以前,远序十代者。①一世祖一方,江西吉安府广信县乡,谥大硕德。妣孙氏,诰封安人。生五男二女。终葬豫章城南祖山;②长子统绪,妣刘氏,为山东州牧,居北京。次子统建,妣景氏,黉门学士,居南京。三子统领,妣周氏,居岳州为候伯。四子统圣,妣甄(zhēn)氏,住湖广为百户宰。五子统贤,妣苏氏,乃居始立之地;③其绪建领贤未序,仅序统圣,行四圣,生长子亿兆,妣师氏。次子亿祥,妣孔氏,为岳州司马大夫,祥岳父,浙江湖广知府,乏嗣,祥归孔氏养老东床后,董未序;④亿兆长子万全,妣羊氏。次子万春,妣余氏,十六岁入泮(读pàn,)陕西西安府庆阳县知县,终葬太原乡龙子山西向,女相信县马才子,为贵州总府;⑤万全子年伯,妣东门氏,为广西大夫,乏嗣,公妣葬豫章城南,二龙奔江之,岩有碑存焉。次子年盛,妣颛孙氏,公妣终葬郡南之龙凤墎(读guō ,古同“郭”,城郭,外城);⑥生子永林,妣阮 氏;⑦林长子远达,妣柏台氏。次子远久,妣方氏,太湖松江教谕,乏嗣;⑧远达长子继立,妣东门氏,乃王羲之第五妹,为山西太原府守道;⑨继立长子续宗,妣赵氏,居云南。次子续友,妣秦氏,居河南。三子续富,妣朱氏,居湖广。四子续贵,妣张氏,后顶张刚户差业,所祀张祖,以张作董,居南京,后居湖广,⑩生子传作,妣司马氏,为辰州都司复归居城南郡樟树湾,树高七丈五尺二十五,围遮荫数亩,董家湾之兆地,终葬常德襄阳山双凤朝阳之南墎之有碑。传长子,⑴讳从胜,妣潘氏,自吴西来湖广复往苏州。次子得胜,妣文氏、谢氏、朱氏,先居麻城,后往尖山,后居黄州武邑,兴国七峰山,居两月,至冶邑高峰之。乾隆甲辰岁,硚分修支谱,诸长老恐其攀援附会,荒唐难稽,以由江右远迁冶邑卜居高峰之胜一公为始祖。道光丙申岁,硚、湾二分,合辑大成,仍以始迁之。胜一公别子为祖,诞育二哲,嗣继别为宗,注派祥明,体制尽善。……”



三、 “十代笔录”是半属真实还是全部为伪造

查十代官名爵位,2021年11月3日当即提出“远达长子继立,妣东门氏,乃王羲之第五妹,为山西太原府守道”之荒谬。

却有宗亲提出:宣统二年谱序 “亦半属荒唐无稽”、谱序有“荒唐难稽”、“荒唐无考”提出观点:“是半属而已,那还有真实部分;前十代多半还是属实的,只是难稽难考。”。还念念不忘该十代“先祖”的“丰功伟业”。我认为若以“半属”也仅仅是“十代笔录”(除胜一公之考仁公之外),其余历代修谱皆不予认可这“世代笔录”。

岂能忘却历次修谱的谆谆告诫?:乾隆年间诸长老恐其攀援附会,荒唐难稽;道光修谱多篇序文不言十代且以迁徙的胜一公为始祖.。怒斥“独怪俗儒往往攀援贤达,附会簪缨,以光家乘。不知无实逐华,无以对先人”;光绪己丑年怒斥“直不敢攀援华膴,附会名流,以欺我先人耳”;宣统二年告诫“目不致如曹瞒渎夏侯之裔、郭崇韬拜令公之墓也。”; 民国二十一年壬申合刊二十世嗣孙省师范毕业生绵荣册名焕章号耀廷撰《董氏五次续修宗谱序》明言不要攀援贵显与夫硕彦名流以为荣?“今以仲舒为胜公叔父?其有巫可知也!若妄为付梓,是涉渎宗巫祖之罪也,岂可哉?”

对于是否攀缘附会,我以10代前,则初步以30年一世代,则明朝前300年,以明朝洪武元年在公元 1368年,则300年前基本在北宋神宗赵顼熙宁元年(公元 1068年)。我个人认为北宋或其后的人,如何也不能与东晋时期 “书圣”之称王羲之并列年代?

历代谱序从“攀援华膴,附会名流,徒事铺张,以欺我先人耳”痛斥“谱匠(俗儒)”行为,到民国时期,直接训斥“今以仲舒为胜公叔父?其有巫可知也!若妄为付梓,是涉渎宗巫祖之罪也,岂可哉?”,也是警告后人不要再以“十代笔录”的伪史“渎宗巫祖”。

对于这样的观点,

再看北宋的官职:《宋史·.志第一百一十四 职官一~志第一百二十五 职官十二(奉禄制)》,对于罗列的:州牧、候伯、百户宰、司马大夫、知府、知县、总府、教谕、守道、都司,

其实州牧、候伯、司马大夫、守道是根本没有在明清存在的官职,仅仅只有知府、知县、百户、总府、教谕、都司。

“州牧”一职由来已久。相传,在舜帝时,天下分为十二州,同时设有各州州牧。夏朝开始时,天下分为九州,相应的也有九州之州牧。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州牧,并非地方大员,而是负责监察地方的中央官。刘秀建立东汉后,再一次废除了州牧,改设刺史。

候伯呢?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西周时代称伯的诸侯,多为文献记载较少的小国之君,有的是畿内封君,如荣伯、井伯、杜伯、单伯、散伯、徵伯、过伯、夷伯等。春秋时代明确称伯的国君,主要有郑伯和曹伯。先秦文献中有关爵制的记载,主要见于《孟子·万章下》。所举周代爵称,有天子、公、侯、伯、子、男六等。

司马:古代职官名称。明朝无司马大夫一职。

守道:明朝时,布政使(掌管一省财政,民生)下设左右参政、参议,驻守在某一地方,称为守道。

明代中期,外有侵略者,内有农民起义,外忧內患,成化五年(1469年),宪宗皇帝钦定在广西梧州设立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总督府、总兵府、总镇府。历史上第一个总督府、明代“三总府”设于梧州,沙定洲占领昆明以后,自称“总府”,“总府”是明黔国公世爵的一般称呼,元朝贵州省初置普安路总府。

……

可见,“十代笔录”(除胜一公之考仁公之外)不可采信,先人早有定论。都是荒谬的,伪造的。

宋后,民间修谱之风盛行,沿袭者有之,攀附冒认名门者有之,胡编乱造者有之。明清时还出现了专门替人伪造家谱世系的“谱匠”,专为一些家族制作假冒伪劣家谱。

因此,个别人认为,今查询核实后谱系连接江西泉溪,发现是一个人口不如自己的地方?于是,个别宗亲从这些历代批驳的“伪造”中,寻找能够支持的理由?当然,这样的行为,有悖先人训斥;也因一厢情愿,徒留憾事。



四、豫章与武宁的历史沿革


九江”的意思是“众水汇集的地方”,“九”是虚指;二是“以为湖汉九水(即赣江水、鄱水、余水、修水、淦水、盱水、蜀水、南水、彭水)入彭蠡泽也”,商代设艾侯国,建都于修河上游,所辖范围大致为今修水、铜鼓、武宁、永修一带;武王克商后,除艾侯国,设艾监。汉高帝六年(前201),设豫章郡,治南昌;领县十八,九江境内有五,依次为:第三彭泽(治今彭泽西南,包括湖口、彭泽、都昌及安徽东流一部);第五历陵(治今德安);第七柴桑(治今九江西南,包括市区及九江、星子、瑞昌等地);第八艾(治今修水渣津附近,包括修水、铜鼓2县);第十四海昏(治今永修东,包括永修、武宁、靖安、安义、奉新5县);第十六鄡阳(治今都昌南,包括都昌县和波阳县各一部)。明洪武初三年(1370),降建昌州、宁州为县;九年(1376),改江西行省为江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全省分为5道、13府,其中九江道辖九江、南康、饶州3府;九江府辖德化、德安、瑞昌、湖口、彭泽5县;南康府辖星子、都昌、建昌3县;宁县、武宁则属南昌府,弘治十六年(1503),复升宁县为宁州。正德十三年(1518),分建昌置安义县,隶南康府。

因此,明朝没有豫章郡,南昌属南昌府,武宁属南昌府管辖。



隋、唐(589~742),南昌县改称豫章县,隶属洪州。唐宝应元年(762),因避代宗李豫名讳,豫章县改名钟陵县,隶属洪州。唐贞元元年(785)复名南昌县,隶属洪州。北宋兴国六年(981),析西境置新建县。崇宁二年(1103),升进贤镇为进贤县。南宋,升州为府,南昌县隶属隆兴府。元代,南昌县隶属隆兴路。至元二十一年(1284),因避裕宗名讳,隆兴路更名龙兴路。明洪武八年(1375),南昌县隶洪都府。洪武九年起,至清代(1664~1911),隶属南昌府。

从西汉初年,鄡阳(治所在今江西都昌东南鄱阳湖中)是“总纳十川,同臻一渎”的赣江总枢纽。而在而修河、赣江、抚河、信江、饶河等豫章郡五大河流下游,分别设置了海昏、南昌、南城、余汗和鄱阳5县,豫章郡根据郡域中5大河流要塞重地所设立,鄡阳一带是豫章郡经济社会最为发达的中心地区。而且旧志所说“今建昌县治”即艾城。据此,《续汉书郡国志汇释》编者按云:“海昏国故城,在今永修县西北。”即定位于艾城。“废海昏,移建昌居焉”,其含义为废除了海昏县建制,将建昌县治移居到原海昏县城所在地。“豫章”:一是春秋时期长江以北、淮河以南的豫章;二是迁徙到长江以南的“豫章”;三是迁徙到南昌的“豫章”。东汉时期,南昌县因升格为豫章郡治所。紧靠南昌县北部的海昏县,是豫章郡开发历史最为悠久的区域之一,也是西汉时期豫章郡最为富庶的县域之一。

武宁县商代为艾侯领地。春秋战国先后属吴、越、楚。秦属九江郡。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设海昏县。新莽名“宜生”;汉光武复名“海昏”;永元十六年(公元104年)从海昏分设建昌县;建安四年(199年)从海昏分立西安县,县治在高城乡之西安里(今石渡新峰)。晋太康元年(280年)改西安县为豫宁县。南朝陈永定三年(559年),于豫宁县立豫宁郡,辖艾、永修、建昌、新吴(即今奉新)、豫宁五县。隋开皇九年(589年)省豫宁郡,将永修、豫宁、新吴、艾四县合并为建昌县,属洪州总管府。大业三年(607年),洪州改为豫章郡武周长安四年(704)析建昌县置武宁县,县城仍在西安里,武宁县名自此始。唐景云元年(710年),改武宁复为豫宁,县城由西安里迁新县(今石渡新华)。天宝四年(745年),县城由新县迁玉枕山前(即老县城古艾镇)。宝应元年(762年),因避代宗李豫讳,改豫宁为武宁县。贞元十六年(800年),分武宁八乡(高、崇、奉、武、仁、西、安、太)设分宁县(即今修水、铜鼓县)。南唐升元元年(937年),武宁县南朱家山以南至铁门槛一部分划出,与建昌、奉新两县各划出之地设靖安县,均属江南西路管辖。宋,武宁属江南西路洪州。元属江西隆兴路,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隆兴改为龙兴。至元二十三年,武宁置宁州,侠武宁、分宁两县。大德五年(1301年),分宁改称宁州,武宁属龙兴路。明清属南昌府



五、以胜公为迁徙始祖,属于泉溪派,非独自成派

江西武宁县官莲乡东界德安、永修,东北紧靠瑞昌南义镇,东南隔柘林水库与杨洲乡相望,南临巾口、宋溪乡,西北与鲁溪镇接壤。发源于鲁溪境的双溪水,汇集莲花的升坪、洪溪、广段、甘口、大源山、桐子塘、旗山、梓塘、山坪、鸦林口,下宝源诸水为大桥河,流贯官莲全境,分向西北和东南,注入柘林湖库区。武宁泉溪,战乱年代是避居的好场所,前出鄱阳湖,入长江,避难入崇山之中。由于避难之地土地狭窄,后裔大都向外迁徙。以今日的眼光,评判不能大规模人口居住地方,甚至鄙夷的眼光是不可取的。而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先祖来源地,岂不是鄂州旧谱所言“攀援贵显与夫硕彦名流以为荣。”。不是非要豫章城才光荣。以认为记载先祖是豫章城不是武宁泉溪?在湖北阳新仅仅是居住两个月而已?以“十代笔录”墨谱所载的:“次子得胜,妣文氏、谢氏、朱氏,先居麻城,后往尖山,后居黄州武邑,兴国七峰山,居两月,至冶邑高峰之。”仅“两月的说辞”,与其他谱序直言的“由江右迁冶邑宋皇堡”有差异,以不可采信的“十代笔录”作为迁徙的细致区分,不是寻根问祖之道。



之前的谱序明确了胜一公“别子为祖,继别为宗,世派详明”。《礼记·大传》说:“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nǐ ,古代对已在宗庙中立牌位的亡父的称谓。)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宗其继别子之所自出者,百世不迁也”。 别子:孔颖达疏:“别子谓诸侯之庶子也。诸侯之嫡孙继世为君,而第二子以下悉不得祢先君,故云别子。”,宗法制度称诸侯嫡长子以外之子。别子的后代以别子为祖先。汉班固《白虎通·宗族》:“别子者,自为其子孙祖,继别也,各自为宗。”。那么,可以明确,胜一公乃庶子所出。

查阅同治五年刊印的旧族谱,发现很多道光十六年的谱序,新谱都没有列上,如:《董氏宗谱序》“胜一公自江右迁楚冶邑卜居宋皇堡高峰山下,乃肇之始也!”;《董氏宗谱说》“所至而寻源探本端,自胜一公为始祖”;《 董氏宗谱说》:“胜一公由江西迁冶邑,保世滋大。”;《董氏族谱序》:“胜一公自前明至江右徙居楚北冶邑宋皇堡,援始迁起家之义,即别为祖者也。”、“我胜一公由江右迁冶邑宋皇堡”……这些所有的道光十六年谱系,皆明确以胜一公为迁徙始祖。



个别宗亲认为是湖北阳新修谱把胜一公列上去的?考证非阳新修谱把胜一公列上去,故与事实不符。

一是鄂州胜一公嗣孙,多次与泉溪派的政户兴公(民国误为“寿二”)、胜一公嗣孙应选公支系一同修谱。皆称呼“吾族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文章皆是来自互联网,如内容侵权可以联系我们( 微信:bisheco )删除!
友情链接
币圈社群欧易官网